English

九十年代文学怎样告别“空头批评”

1998-04-2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90年代的文学创作,呈现出复杂化、多元化的特征。但对90年代文学所进行的整体与深入的研究却并不充分。有学者指出,这种状况不仅与90年代文学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不成比例,与80年代文学批评对同时期文学的关注程度和研究成果相比更显窘迫。对90年代文学进行回顾和反思,既成为学术界的共同呼声,也引起了出版界的关注。

北京大学洪子诚先生认为:“进入90年代以来,社会生活及文学创作发生了重大变化,文学界对这种变化的估计、评价,看法纷纭,甚至十分对立。现在,90年代已过去七八年,有必要通过对文学创作的较为全面的回顾,来考察这些年文学的走向和成果,这不仅能为读者和研究者揭示这一阶段值得重视的文本,也有助于对90年代文学的进一步了解。”

90年代以来,在商业文化迅速崛起的背景下,作家、严肃文学的社会地位迅速边缘化。一部分作家、研究者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显得茫然失措,文学创作也因此被蒙上一层迷离的色彩,批评界对此也曾一度“激愤”,一度“失语”。随着世纪末的脚步悄然逼近,对七八年来变幻莫测的文学现象进行历史性的总结和把握,成为迫切要求。批评家王干明确指出:我们的时代需要美学——历史的批评。他说:“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,研究、评论队伍知识结构的老化等原因,许多评论者对于90年代文学有隔膜感和排斥倾向,出现了‘空头批评’、‘小圈子批评’等不良现象。”王干指出,应该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待文学,要加强对90年代文学的整体研究。

很多学者都认为,与80年代的文学创作比较而言,9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集体性观念已经分化、解体,现代化的乐观已经消退,个人日益退守到自己的经验世界之中。这给研究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,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,这种情况又为研究者提供了某种背景和暗示。对此,批评家南帆指出,在90年代的社会、文化背景下,文学对社会生活产生各种回应。对于每一种风格,每一种流派,都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。《上海文学》主编蔡翔也指出:“90年代文学想象的丰富性,实际上没有得到很好地揭示,文学研究缺乏细致的个案分析。”

尽管“90年代文学”有其特定的内涵,但它仍然是时代的产物,是时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。多数学者认为,90年代文学并非无迹可循。从整体上回顾,90年代文学的脉络,一方面表现为商业文化对于90年代文学的猛烈冲击,文学泡沫化、商品化;另一方面,文学又按照自己的美学逻辑顽强发展,立稳了阵脚。蔡翔概括说:“90年代的文学创作,显现出个人化特征,文化想象则表现为多元化、分散化。某些新的想象关系暧昧地生长出来,另一些想象则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最后立场。”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亦持有同样见解:“严肃文学受到冲击之后,随着市场化进程,逐渐获得稳定的地位;通俗文学也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。”

面对学术界的百家争鸣,出版界自然不甘寂寞。据了解,为抓住世纪之交的大好时机,促进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发展,总结、回顾性丛书在出版界纷纷上马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得风气之先,于今年年初率先推出《九十年代文学书系》,第一次在“90年代”这一特定含义上对90年代文学的创作成果进行选辑,这既适应了读者和研究者的需要,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较为全面的文本,又在一定意义上表达出了选编者们对于90年代文学的看法。该书系以其较高的学术价值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。

事实上,任何一种对于文本的阐释都代替不了文本本身,复杂多元的文学格局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研究视角与考察方式。出版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到学术界对于文学的研究与讨论中来,为研究提供翔实、鲜活的文本,发出自己的声音,无疑会有力地推动“90年代文学”及其研究的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